在如今這個追求高效與環保的時代,傳統藥材的加工方式也需與時俱進。巴戟天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中藥材,其烘干工藝的優化和創新尤為重要。安徽地區通過采用熱泵技術對巴戟天進行烘干,既保留了其藥用價值,又實現了生態環保的目標。
巴戟天,學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,為雙子葉植物龍膽目茜草科中的一員,主產于中國南方的廣東、廣西等地。其根部干燥后用作藥材,具有補腎陽、強筋骨、祛風濕等功效。然而,巴戟天的生長周期較慢,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采收,這就要求在加工過程中必須盡可能減少損耗,保留其有效成分。
傳統的巴戟天烘干多采用日曬或硫磺熏蒸的方法,這兩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。日曬雖然簡單易行,但受天氣影響大,且不易控制干燥程度;硫磺熏蒸雖然可以防蟲防霉,但容易導致硫殘留,影響藥材品質和安全性。
安徽地區的科研人員與工藝改良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烘干方法上,而是走上了一條創新之路。他們引入了熱泵烘干技術,這一技術的關鍵在于使用外界空氣能作為能源,通過熱泵系統進行熱交換,以達到烘干的目的。熱泵烘干機不僅能夠精準控制溫度和濕度,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少能量消耗,符合低碳環保的要求。以12P機為例,該機器能夠烘干900-1000公斤的巴戟天,通過設定適宜的溫度和濕度,分階段完成烘干過程。
在熱泵烘干工藝中,首先將巴戟天烘至6成干,此階段約需6-8小時,停機后去除木心較為容易。隨后的步驟包括蒸制和再次烘干,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0小時左右。通過這一改良工藝,不僅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,還確保了巴戟天的藥用成分得到良好保存。
除了技術進步,安徽地區的巴戟天加工企業還體現了對傳統中藥文化的尊重和傳承。他們遵循著古人對于藥材采收的講究——小心翼翼挖掘,確保不挖斷根也不擦傷皮,保持藥效的完整性。
安徽地區巴戟天烘干工藝的創新,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,更是一種對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追求。這種創新不僅提升了產品品質,還響應了綠色生產的號召。專注匠心、至誠服務的企業精神,使安徽地區在巴戟天烘干工藝上走在了全國前列,為中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。